把时间当做朋友 - 笔记感悟

把时间当做朋友,闲暇时光看完了,对有感触的几点笔记做个整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一起探讨探讨。

1、保持对未知的探索,并及时记录

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都被清
空的情况。另外,焦虑的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但是,在缺乏理智状态下的任何决定和
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
后继续前行。

2、骑驴找马,落后用梦想当借口

其实,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天长日久,这个人在当
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但此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过来,更可
能的是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作借口。

3、做一行,爱一行,找到乐趣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
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
种本事。

4、现实永远是资源稀缺

但是,早晚有一天,物质会极端丰富。到那个时候,人们就可以各取所需了!”事实上,在马克思去世
100多年之后的今天,物质和他作出以上论述时比,已经相对极端丰富,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物质依然
稀缺且依然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5、及时做事,犯错中前行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
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

6、无知者,要保持敬畏

无论能否做对、做好,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
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评价别人做得对不对、好不好。

7、对账单还是有个记录较好,管控财务

详细的记录令我获益匪浅。事实上,每个人都多少明白记录的重要性,可做记录的人并不多。举例来
说,大部分人听说过“你不理财,财不理“。

8、不做计划俩点:1、太简单,2、太困难

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任务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初始
状态下,我们往往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9、列表用于计划,跟踪,复盘反思

如果我没有制作这个列表,那么当回到家之后为了自己的粗心懊恼不已时,我所面临的情况可能有两种
——我要买的东西超市里确实有,但我忘了去买;我要买的东西超市里根本没有,回去了也没用。

10、事后整理总结,其实也只是加深理解,减少下次出错

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
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
段。

11、思考细节,凡事多深入反思一下

一个人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个中细节。

12、经验相悖容易否定别人的

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几乎都是由于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
或信息造成的。

13、保持开放心态

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其实,这个机制算不上缺陷,很多时候,它对我
们来说属于“自我保护。

14、不加思考,随意听信别人流传

独立思考的陷阱无处不在,这些陷阱直接导致无数人放弃思考-因为很多时候,思考虽然不费力气,但实在是太麻烦了。为了避免麻烦而把思考推给别人是一种常见的解脱手段。

15、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碌碌无为,也不无生焦虑

在接到任何任务之后,都勤于琢磨,思考该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再据此思考完成该任务的方法。
于是,他们会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去做很多领导原本未曾交代的事情。

16、谁主张,谁举证。不靠打压别人获取证据,而靠自己证据去主张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数人并未在意。 事实
上,不懂“举证责任”就是一个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

17、对与错不是非彼即此的对立关系

提出一个观点之后,要求对方进行反证。 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即“ 诉诸无知(7)”。 这里的逻辑漏洞来自“他的对”与“他的错”其实并
非是像“对”与“错”那么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例如,对任何一个现象来说,错误的解释可能
有无数个。即便我们无法证明其中一个解释是错的,它事实上依然是错的。

18、功利者结果论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这在心理学
上有个术语—— 自利性偏差(5)。

19、别人的言语,不是所有细节,含有夸大虚荣,个体经验未必适用不

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20、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打断

21、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22、看法本就不同,可能也只是人云亦云被灌输的。但本质上的真理可以唯一。

当有人以“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来维护自己的“看法”的时候,他其实早就坚
定地相信自己的这种手段是有效的,而事实又会证明这种手段确实是有效的:如果对方不是一个脑子清
楚的人,他就会尝试进一步说服对方,最终导致不欢而散;如果对方是一个脑子清楚的人,他就会偃旗
息鼓,因为他明白接下去的对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3、人们往往愿意更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臆想的,还更有甚者还要强迫别人相信。生活中太多以偏概全。。。

而“把部分事实当作所有事实”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它们也往往是各种冲突的。

24、不感兴趣的前提,先把它做好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25、感兴趣的前提是已经深入了解过

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
情,也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

26、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坚持

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27、怀旧,遗忘痛苦,倾向美化,修饰

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每个人都有努力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加清白、更加
美好的倾向,所以,人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形式的修补,甚至进一步的加工,然后才
会觉得心满意足。”

28、减少重复性犯错的痛苦,那就铭记痛苦

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把自己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
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地方。

29、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无止境的。可优先无需比较比较,相对自己的成长,去获取幸福感。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想清楚后,标记并优先实施
那些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

30、友谊应该是做到公平交换

但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可如果某人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
多、不够好,那么他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其他人的负担。这个时
候,所谓的“友谊”也就慢慢无疾而终。

31、专注成为某方面专家

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

32、专注修炼几个技能,当成为专家后人脉自然就有了。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
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33、计划应长期有效可行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所以,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
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35、自利性偏差

当一个团队成功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贡献而忽略别人的存在;当一个团
队失败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把失败归咎于他人的过失而尽量把自己排除在外。

36、积累是指数级增长,刚开始进步很慢,久而久之会有质变的时刻。

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不要以为“一年365天,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的收获
就是365点,这是莎士比亚的算法——他认为应该用简单加法。而实际上,如若真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一
年下来,收获最终很可能是 P(1+ i) 365,其值取决于每天进步的量( i)和起步时的实力( P),这
是 夏洛克(9) 的算法——指数级增长。

知道是不会有人点的,但万一被感动了呢?